一、赛事介绍
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-网络技术挑战赛”简称“C4-网络技术挑战赛”,以“适应新变、激励创新、甄选英才、助力产业”为办赛宗旨,目的在于适应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,对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,服务于网络强国建设,促进学生在网络技术研究与发明、设计与开发、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,促进相关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变革,促进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交叉融合,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范畴的产教融合、产学协同育人,促进学生科创成果的产业转化与创业孵化,实现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科创融汇、以赛促产教融合。
二、赛事时间安排
(1)报名阶段:2月25日——4月6日
(2)资格赛:4月7日——4月9日
(3)选拔赛:6月9日——6月12日
(4)挑战赛:8月11日——8月13日
三、参赛对象与指导教师
竞赛面向各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,以不少于2名、不多于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为参赛单位;团队所有成员在报名时按对参赛作品的贡献度自行排序;一位学生不能同时担任某赛项两个参赛团队的队长。鼓励跨专业、跨学科与跨高校组建团队,鼓励境外高校组队参赛。每支团队可有1至2名指导教师,允许有一名指导教师来自企业。每校报名限额根据不同赛项设置。
参赛资格以学生报名时所具有的在校学籍为准,已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参赛资格。竞赛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组别,以所有成员中的最高学历作为参赛团队分组的依据。学生所在高校负责学生参赛资格的真实性与有效性,候选奖项的团队须提供所在学校开具的学籍证明材料。
四、竞赛内容与形式
竞赛分为创意(A)、攻关(B)两大系列。
创意(A)系列包含三个赛项,除不限领域与主题的普通A赛项外,“A-ST”赛项专为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单独设置,“A-ICV”赛项专为车联网与交通智能网联单独设置;创意(A)系列参赛作品的主题、实现技术或平台均由参赛团队自行确定。
攻关(B)系列包括行业知名企业和机构参与规划的两个赛项,分别为未来网络的“可编程智能网络创新攻关”、用友的“工业互联网数智应用创新”。攻关(B)系列参赛团队自主选择参赛项目,并根据对应的参赛项目指南进行作品的选题与实现。
(一)参赛作品要求
1.按不同系列进行选题:1)A系列的作品选题须至少关联以下网络技术分支之一:网络智能、软件定义网络、云计算、边缘计算、IPv6网络、云中开放网络软件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、算力网络、网络安全、网络数据分析,可以是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创造,或网络系统的研究、设计、开发、部署与管理,或将网络与IT技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关注的应用热点或难点问题,鼓励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选题;有关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的选题建议申报“A-ST”专项;有关智能交通网联或广义车联网的选题建议申报“A-ICV”专项。2)B系列的作品选题由组委会提供专门的赛项指南。各参赛院校与队伍参照对应的赛项要求自主确定具体作品选题。
2.按不同竞赛阶段的要求,以相应的形式申报作品成果;挑战赛阶段的最终作品为可用的网络系统、实物或软件,并在作品选题或应用领域、设计思想或方法、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开拓或创新。
3.作品的主要研究、设计与开发工作由参赛团队成员独立完成,不存在任何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,且未曾在任何其他赛事中获得过全国性奖项。
4.严禁作品涉及不健康、淫秽、色情等违规(法)内容。
5.参赛报名时必须选择参赛作品对应的系列及赛项,即A系列的赛项A、A-ST、A-ICV,或B系列的赛项B-EP1、B-EP2。